【emba专访】胡海泉:演艺明星如何从事商业管理 -z6尊龙官网平台下载

管理

【emba专访】胡海泉:演艺明星如何从事商业管理


相关附件:
  • _dsc0188-1
  • 受访人简介:胡海泉,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在读学员、著名音乐人。​

    本文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文中简称为“hbr中文版”)对胡海泉的专访。​

    【观点摘要】企业管理需要管理者在某些方面,比如财务、人力发展战略上非常理性。因而我通常不会过多插手具体工作。我在团队中的角色是灵活的,有时是旁观者,有时是联络者,总览发展态势,但不会着眼管理细节。​

    胡海泉凭借“羽泉”组合红遍中国,历时15年而不衰。除了做音乐人,他还写诗、开创意公司、当投资人,努力实现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他欣赏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坦言自己从不看工作汇报,只看创意成果。

    hbr中文版:你在大众眼中已经是一位成功的音乐人,是什么促使你出版诗集和随笔集?

    胡海泉:写作是我儿时的爱好和梦想,长大后与写作渐行渐远,自己都忘了少年时曾写过这么多诗和随笔。人与人的交流要通过多元的方式。一本书、一次谈话和唱歌一样,都是在表达和交流。

    hbr中文版:进行歌曲创作和文学创作时的状态有何不同?

    胡海泉:一种是以职业身份进行的创作,另一种是更为自由的自我表达。我一直在作词作曲,试图在音乐上不断创新突破,但这是我的职业身份,在这一身份下创作,我考虑的是如何获得听者的共鸣、如何传递主题。越到后期,我越会认真对待每首歌的歌词,因为我觉得这些作品于我而言是一种责任。当然,这种职业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我的想象力。写作则不同,我在写作时没有职业身份,可以摒除一切对外的诉求,我可以在写作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找到更丰富的自我。

    hbr中文版:从关注自我的创作者转为企业领导者,你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胡海泉:演艺明星从事商业管理,会面临很大压力和难度。历史上成功的只是少数人,在我看来原因可能在于左脑和右脑思维习惯的问题。人是感性的,文艺工作者可能更感性。如果你用逻辑去创作,作品很难打动人心。

    我自认是一个条理性、严谨度相对较差的人,而企业管理需要管理者在某些方面,比如财务、人力发展战略上非常理性。因而我通常不会过多插手具体工作。我在团队中的角色是灵活的,有时是旁观者,有时是联络者,总览发展态势,但不会着眼管理细节。

    hbr中文版:大概四五年前,你成为投资人,这会对你的“左脑”提出更多挑战吗?

    胡海泉:有人把投资者形容为“秃鹰”,因为他们唯利是图。其实,投资分不同的阶段,作为最早期的天使投资人,我的角色不是也不该是一个精于计算投入产出、纯粹逐利的投资人。

    我在进行投资时主要看两点:一是创始人是不是我看重的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二是他的想法和所在的行业是不是我认为的未来趋势。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判断习惯,比如,我对文字表达背后的内在情绪有比较敏锐的把握,因而我会关注投资者商业计划书的行文方式,从中推断他把理想当目标,还是当获利手段。

    hbr中文版:你规划过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吗?

    胡海泉:我一系列职业身份转变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没有特别突兀的转变时点。第一个转变大约是十年前,第二个转变大约在四五年前。我很庆幸找到了值得长久奋斗的目标——文化力助推者。很多商业的东西,其实背后离不开文化力的驱动。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对创意的推动不足。我一直在文化领域从事创作,觉得自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获得更完整的自我,这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有时是资源的力量,有时是资本的力量。我做创意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快速实现这一想法。

    hbr中文版:如何激发创意,形成文化力?

    胡海泉:这件事其实既简单又不简单。它很简单,只要你找对人,并且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成长即可。就像我在两种创作状态下得出的体会:想象力和创意是在自由空间中诞生成长的。

    但这两步其实并不简单:首先,你一定要非常了解对方。我会跟创始人反复地聊,用大公司在制定战略时常用的情境规划法,让他们设想各个可能的困境,找出潜在问题。这需要大量的沟通和磨合。其次,创造自由氛围,我必须游离于团队之外,同时又要把握团队发展方向,让一群人在某一段时间找到一种气场。

    我的文化创意公司就是找到对的人,鼓励每个人勇于尝试,做最想做的事。我现在最看重的是90后员工。我希望团队有这样一种状态:对从未做过的事情保持浓厚兴趣。

    hbr中文版:这样自由又充满活力的氛围该怎样建立?

    胡海泉:我创建的公司是一个平铺式的结构,我从不看工作汇报,只看创意成果。成果导向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是良性的,会让一开始头脑发热冲入文化创意公司的人,在感觉不合适后自然退出。

    hbr中文版:明星有天然的影响力,但在扮演企业创始人、投资人时,你如何转换沟通方式?

    胡海泉:明星作为投资人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创始公司提升知名度、增加可信度;劣势在于身份角色的界定模糊,创业团队有时无法完全信任我。其他行业的人看待娱乐名人,通常要么看高,要么看低。我需要努力把对方的认知拉到正常水平。尽管如此,但我并没有刻意转换沟通方式,我用真实的自我去感染人,在自己的企业和投资的初创企业里皆如此。

    hbr中文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你看来,管理更多的是实践还是艺术?

    胡海泉:我相信管理是一门科学,但我也相信所有西方的东西不可能复制到中国之后百分之百有效。国外的方法在中国不适用的原因往往是文化的问题。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土生土长的重人治、轻契约的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面临瓶颈。所以我去读北大emba(即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希望进行严谨系统的学习。严谨是一种思维习惯,浪漫是保有一种心灵状态。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相对严谨的、接纳西方管理话语体系的本土文化力助推者。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力中找到共识并放大共识效应。​

    本文转载自:《哈佛商业评论》官方微信​








    举报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