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展望之三】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z6尊龙官网平台下载

宏观

【经济展望之三】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文/焦洁

    12月19日下午,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第三场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二楼举行。本场论坛主题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邀请到的嘉宾有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心主任高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和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谢天宇。本场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李志能博士主持。

    “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搜狐网、金融界、和中信出版社共同主办,在此之前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第五届论坛适逢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道路,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京成功举行,并且我国即将迎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北京大学也将在2008年迎来110周年校庆。所以在此岁末年初之际,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举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一、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高粱: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发展阶段的要求

    高粱主任认为,从2006年国务院八号文件,特别是这次十七大胡总书记的报告中把自主创新提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自主创新上升为一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提到国家发展创新的地步,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在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争夺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已成为各国争夺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是从一个相对的后进状态,上升到一个发达状态的过程中间的重要因素。其次,掌握合金科学技术是提高我国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使得我们必需推动产业升级,才能够使我们的经济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吕政:我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使我们必需推动产业升级

    吕政所长认为,能源、原材料、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为我国必需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表明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改变,就是说中国的比较优势不可能长期的依靠过低的工资来支撑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发生变化,例如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使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也在提高。我国资金条件的变化,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在不断提高。同时,对外贸易条件也在发生变化。

       他还列举了日本的经验,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也面临着像中国类似的环境,比如1973年的中东战争以后,出现世界能源危机,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日本对美国规模扩大以后,日美的摩擦在增加,日元在升值,但是日本靠产业升级、靠资源创新,转向了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度过了能源危机对他带来的压力。所以无论从中国自己的发展条件和国际的经验来看,中国都必须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谢天宇: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技术相对落后

    谢天宇教授结合自己的观察,介绍了今年我国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几个重要事件。他认为,嫦娥一号的确令国人振奋,激发了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虽然非常迅速,重要产业中,有不少都是处于世界前列,但是这些产业中,却没有一个的技术水平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这与一个经济大国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

 

二、30年来我国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阶段性认识及调整

 

高粱: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都取得重大进步,但二者的配合协调不成功

    在改革开放前,形成了在统一的行政科委的领导下的五路大军,包括中科院、各大部委的研究院(技术研究院)、大专院校、国防科技、大企业,除此之外包括省以下自办的科研机构。这么样一支队伍支撑起了我们的工业或者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包括我们在遭到外部封锁的情况下支撑起了我们的工业进步,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国科学技术体系,这个科技体系尽管总体水平不很先进,但是在某些重要的点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研机构本身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够灵活,资金调配、科研成果的评价、立项、人事的激励、人员的流动等等方面,都带有计划经济的遗迹,同时科学和经济发展的结合脱节,因此,科技体制改革就是从这两个角度来进行的。并出现了不少里程碑的决策。1985年中央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96年,国家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高教授认为,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应该说中央的历次关于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文件中间,都一再强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战略等等。但在这30年中间,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推进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也有了重大的进展,推动了发展,但是两者的改革,但是两者改革的配合和协调方面做的不是很成功。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上,是不是能够和科技改革,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配合起来,双方都没有向对方进一步延伸的实质性的举措。

    提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安全的问题,高粱主任以90年代大连电机厂的合资为例,说明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的所有权并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但是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国却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自主创新和产业安全的关系,就是说既然我们是要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不管是国有企业也好、国有控股也好、民营企业也好,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或者中国机构能够掌握产权和经营主导权,这样才能掌握我们技术进步的主导权,这样我们的自主创新才有自己的平台,才能实质性的为我们的产业、为我们整体的技术提高服务。

 

吕政:中国离世界工厂的差距还很大

   针对主持人提出的在产业方面,过去三十年的成就和可能存在的差异的问题,吕政教授首先举例说明了30年来,我国在农业方面和基础产业方面的重大进展,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具体到每个产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来源于中国体制性的变革,使我们的经济生产关系由市场经济来替代计划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另外,我们实行了开放的政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推进了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然而,吕所长认为,虽然我们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大多数的产业主要是依赖引进技术,中国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赖程度在50%以上,中国一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90%左右是依靠三资企业支撑的,这说明我国在技术上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关于“中国距世界工厂还有很大差距”,他认为,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还是进口大于出口,技术来源依然是靠引进为主,人均工业产量低,以及现有资本结构造成的实际国民收入与出口额增长差异较大等原因,使得我国距离世界工厂的地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谢天宇:中国的创新环境仍需完善

    在高梁主任和吕政所长谈论了近30年来我国宏观环境的变化之后,谢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对比日本的情况,从企业的角度,谈了他对我国当前创新环境的看法。谢教授认为,在日本经济复苏之后,2%的经济增长率,已经使得大学生供不应求。而在中国,虽然经济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学毕业生却存在这大量的失业。这正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国对于创造性人才需求不足,说明我国目前的创新环境还不够浓厚,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产业选择如同算命?

 

   主持人以日本为例,发现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在日本选择产业发展之初,并没有被列为重点产业。那么,究竟如何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

吕政:产业选择有其普遍规律

    吕政所长认为:虽然产业最初的选择与最后的结构会有很大不同,但是产业的选择是有规律的。他以小元定理为例,向听众讲述了产业选择的一些普遍规律。吕所长还介绍了2005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确定的重点专项,并讲解了这些重点专项的选择原则。首先要解决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能源,因此能源领域的创新,从能源的开采到能源的加工、以及到能源的消费,整个全过程,如何用新的科学技术解决中国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当务之急。

高粱:产品科技化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粱主任对吕政所长的意见进行了补充, 国务院06年的八号文件,关于加快振兴工业、制造业等装备工业领域,部分的产品和科技中长期规划是一致的,针对我们国家在装备工业领域属于若干重大缺项,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强的能力,需要大量进口的。他认为如果把这些领域的重点攻关完成的话,应该说可以使我们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上一个台阶。

谢天宇:算胜于不算

    谢天宇教授认为,虽然产业选择很难在最初就确定好最终的结果,但是,算命来说,算胜于不算。他还借鉴了日本的情况,对产业的选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日本的发展道路说明了医疗产业的重要性,该产业不但对于经济的发展有这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技术的创新也有强烈的刺激效果,对于基础研究,以及其他产业都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谢教授认为,中国应该把能源产业放在第一位,而他会选择医疗产业作为第二位,因为它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也很大。

 

四、创新主体――民营企业应当如何管理和发展

     

高粱:民营企业进入军工产业应该受到严格审查

    当前我国的企业所有权是三分天下——国营,民营和外资。然而民营企业的根本着眼点再于赢利,还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高粱主任总结了85年以后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状况,认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创造力很强,并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有一个弱点,就是说规模过小,也就是说能够在某一个点上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它的实力不大,在市场份额上、企业的成长性上就受到诸多的限制,高主任认为这个方面应该鼓励联合、产业联盟、整合为主。关于民营企业进入军工科研或者军工生产的问题,高主任就企业的保密认证问题,军用标准问题,以及企业的安全度问题谈论自己的看法,认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工产业一定要首先解决以上问题,并进行严格的限制。

吕政:科学创新不等于技术创新

    吕政所长首先阐明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区别,认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而技术创新是根据科学发现所揭示的规律和原理通过工程化的手段把它变成产品、工艺或材料,因此它是工程师的责任,是具有动手能力的人去干的,不具有动手能力的人搞不了技术创新,因此这个创新的主体应当是在企业。关于创新主体的问题,吕所长认为一个民营企业是否能够成为创新主体,第一,要有内在的推动力,第二要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资本能力,第三要有工程化的技术团队,第四要有市场化的能力。同时,民营企业要想成为创新主体,还必需解决资本的价值取向问题。目前中国没有形成各个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条件下,如果哪一个行业能够获得短期的高额回报,民营企业的资本就投向哪一个行业,这就会降低民营企业的创新意愿。企业的创新如果没有社会化的配套支持,它的产业化、它的规模化也有很多困难。最后,还要使科技队伍向企业积聚,要解决传统的文化观念,以及解决机制问题。另外,就是政府对民营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比如说税收、抵扣、减免、风险投资的支持,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解决,就笼统地说民营企业是企业创新主体,实际上真正形成民营企业成为主体是很难的。

     

五、我国当前的制度瓶颈

     

谢天宇:大学的作用有待提高

    谢天宇教授认为中国人有充分的创新能力,但是制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当前很多的中国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谢所长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评价方法,就是这个企业每年超过4%以上的销售额要用于研发,所以按照这个条件来,我看苏南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我国目前遇到的技术创新瓶颈问题,谢老师认为,中国现在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和美国、和日本、和欧洲完全不一样,各种国际规章和法规都是对他们有利的,因此,完全靠企业,可能很久也不能赶上他们。同时,国内的企业本身也存在很大的管理上的缺点,比如企业缺少技术战略,使得国内的企业缺乏创新的能力。因此,谢老师认为不能完全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因为它们现在不存在这个能力,方法也不懂,也缺乏人才。他认为在中国,创新的主体,应该以企业为主,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关为辅。然而中国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由于沿用了欧美的评价标准,使得它们也不能够为企业的创新做出贡献。所以谢老师认为第一个面临的最大的瓶颈的问题,就是怎么推动大学,尤其是工科,要让它们跟产业结合起来,和产业一块成长,帮助产业去摸索怎么样能够创新,然后给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谢老师还提到了社会风气的问题,当前大家把钱都放到追求高利润的,比如房地产、股票,使得国内的创新气氛不够浓厚,因此,应该从文化上,从宣传上进行改变,加深社会的创新氛围。

 

高粱:重要瓶颈在于市场环境

    高粱主任表示,我国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市场环境的问题。由于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这巨大差距,而加入wto之后,看似平等的条款却保护了发达国家的优势,使得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遇到了更大的困难。但是我们未来的发展这步还是要走,所以要正确的、清醒的看待我们面临的差距,市场上的差距、竞争力的差距、技术差距。高主任还针对十七大报告中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及产学研结合的的方针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他还强调了政府的作用,认为我们前面已经做到了一步,就是制定一种总体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划。还有,就是要用通过政策的手段,包括税收的、财政的、出口的、国家政府采购的等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政策来鼓励我们企业的创新,官产学研联合的创新。

 

吕政:技术创新要首先树立危机感

    吕政所长从技术创新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首先要有一种精神,要树立一种国家的危机感、产业的危机感和企业的危机感,没有危机感、没有一种精神的支持、没有一种创新的精神,这个国家可能就没有希望。美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始终是以苏联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来推动自己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虽然是以军备竞赛作为背景的,但是最后实现的路径,对整个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必需改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得科技队伍向企业凝聚。还要改变当前科研结构中论文牵引样机牵引等制度,坚持以需求牵引为基础,否则就无法做出真正实用的产品。还要解决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的制度安排问题,以及形成研发一体化的组织方式,从而将产学研一体化落到实处。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