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国际商学院 -z6尊龙官网平台下载

图片

中国最好的国际商学院


相关附件:
  • 朗润园,曹毅摄影
  • 【题记】2018年是bimba创立20周年,《中外管理》杂志作为中外管理领域的知名刊物和时代同行者,特别推出了一期封面文章《bimba,企业家精神的唤醒者》。由于个别信息的更新,也为了更好的微信阅读体验,文章内容相对于纸质版有个别细节的微调。感谢《中外管理》对bimba的关注和撰文。

    策划:杨光 陶小然
    采写:本刊记者 陶小然 谢丹丹 朱冬 庄文静

    胡大源、杨壮、梁能,是bimba的第一代直接操盘者。

    梁能是沃顿商学院硕士和印第安纳大学国际商务博士,他和胡大源一起作为中方代表负责日常管理及聘请中方教授。杨壮作为福坦莫大学委派过来的管理学教授,很长一段时间里过着空中飞人生活,辗转在北大朗润园——机场——纽约校园的三点一线上。

    扫描0003
    梁能教授(左二)与bimba学生在跟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左一)交谈

    温良儒雅的杨壮是北大西语系高材生,社科院新闻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的公管与国关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他在2001年起创办bimba至2008年正式进入北大国发院,一直以美方院长和管理学教授的身份参与bimba的商学院构建。

    胡大源作为肯塔基大学经济学博士接手了商学院管理,为了院子里一群知识分子的生计牺牲甚巨,在做学术之余,他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商学院的行政与教学事务,被称为朗润园的劳模。而这十几年恰恰是他的研究领域环境问题、土地问题等研究成果增长最快的十几年。

    bimba后来又兴办了emba。有几年,胡大源坚持亲自参加所有emba学员的面试。从课程设置到学生服务管理成效斐然,来到朗润园的学员对这里教学质量之高交口赞誉。

    胡大源
    胡大源教授与bimba学生

    在香港执教的战略学教授马浩在一次创业课程的救场后与bimba结缘,从此被胡大源频频以兼职外教身份喊来上课。马浩自嘲在“商学院呆了十几年,已经非常势利眼”,如果不是在鸟语花香的朗润园,还真不一定甘愿驻足。

    对创业有点上瘾的梁能后来转战,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疆拓土。于是,马浩成为接管emba的人选。当时还在香港科大兼职的林毅夫专门约马浩面谈,两人在清水湾西贡一小馆吃了条清蒸鱼,事情就定了。马浩回忆这段经历时调侃:“毅夫出马跟你谈话的时候,基本上就不再是你来不来的问题,而是你说服自己是明天来还是后天来的问题。”

    马浩
    马浩教授在给学生们上“战略管理”

    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改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来自欧洲鲁汶大学的弗拉瑞克商学院成为bimba新的合作方。也在那一年,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面对国内商学院的井喷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挑战,林毅夫和周其仁找杨壮谈话,希望他能够正式加入北大,和国发院一起发展壮大商学管理项目。林毅夫向杨壮讲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断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将给管理学发展带来巨大机会。

    应了马浩之语,杨壮第二年就正式入职国发展院成为全职教授,同时担任bimba的联席院长。之后的两年中,周其仁每每在朗润园见到他,总是关心又不乏诙谐地问:“怎么样政委?和胡司令沟通如何?”

    胡大源、杨壮二位院长对西点军校都有不可抑制的好感,胡大源是出于对军事战略的由衷喜好,杨壮则是对西点的领导力培养颇为推崇。由于他们二人的多方努力,促成了bimba与西点的定期交流。

    杨壮在朗润园里主讲领导力,但更多时候他的游学课遍布世界各地:美国、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士、以色列,印度……

    杨壮1
    杨壮教授带领学员游学参观卡特彼勒印度工厂

    后来成长为知名投资人的2006级emba学员吴敏文,是参加国际游学项目次数最多的校友,几乎每年不落。他跟随杨壮走遍了了欧亚非洲的十几个国家,他说“不断参加游学是开拓视野的过程,也是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林毅夫在世行工作的4年,每年5月杨壮都会带北大国际emba毕业班去世行参观,可谓北大国际最具特色的美国游学项目。而无论多忙,林毅夫也总会想法设法安排时间和学员见面,分享最新的思想和观点。

    后来,胡大源淡出商学院管理一线。姚洋担任国发院院长,年富力强的营销学教授张黎出任bimba商学院新一任院长,全面执掌bimba管理运营,做得风生水起。张黎作为营销学教授,深知无论商学院还是一个普通的产品,营都是销的基础,因此,他下了很大的力气用于课程改革、学习管理和校友服务,然后才是品牌的特色定位和推广。也正是看准了国发院在经济学和国家发展方向的智库影响力蒸蒸日上,因此提出bimba的定位为“智库中的商学院”。姚洋在采访中也总结说,这20年的摸索,国发院“走出了一条经济学家办商学院自己的路”,“世界这么大,中国这么大,总有一些人会觉得我应该学一点经济学的东西”。

    _dsc5583
    张黎教授

    2014年,《福布斯》中文版的商学院排名中,bimba的全职班排名第一,在职班排名第二,emba校友满意度全国第一。马浩评价,这里虽然由一帮经济学家发起,但却是国内少有的按照商学院逻辑来办mba、emba的商学院,这与几位直接操盘者的眼界、胸襟和素养是分不开的。

    和而不同的家国情怀

    今天即将迎来国发院25周岁和bimba20周岁的朗润园,在一些青年学者心中已经有了“经济学界麦加”的地位。这座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评价为全世界最漂亮的院子,也足以称得上中国最好的经济学研究机构。

    当年的创始“六君子”,已是经济学家中最闪耀的一代。创始人林毅夫担任过世行副行长;周其仁在电信、医疗、城镇化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中频频发声;易纲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海闻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

    他们虽各有发展路径,但一直没有脱离国发院,朗润园的庭院里依旧保留着他们的办公室。2016年陈春花加盟后,这里更是大师济济,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汇聚一堂。

    林毅夫的中国经济专题,张维迎的博弈与社会,周其仁的中国改革专题,汪丁丁的行为经济学、经济学思想史,黄益平的货币银行学,姚洋的中国经济现状与前瞻,卢锋的开放宏观经济学……这些课程都代表了中国顶尖商学院经济学课堂的水准。

    管理学课呢,从陈春花的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杨壮的跨文化领导力与国际游学,avidjemison的并购战略,宫玉振、胡大源探索困境中决策与战略的赤水、孟良崮现地教学,以及曾国藩的管理方略,张黎的市场营销,以及国内企业实地考察课,也都各具特色。

    宫玉振上课
    宫玉振教授的“曾国藩管理方略”课程

    随着近几年的变化,bimba也创新了诸多如互联网企业创新、大数据和大健康之类课程。bimba商学院教务长桂英说,“如果说2004年以前,bimba商学院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美国商学院国际化的思想、理论、理念体系化带进来,那么2004年以后就出现了更多本土化的融合与创新”。

    置身于国发院这一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国家智库里,bimba商学院不同于一般商学院的独特气质也在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中、一言一行中呈现。

    2014年张维迎卸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后,在国发院邀请下又回到了朗润园。虽然再回到院子,回到创业之地,再次与林毅夫成为同事,但两人观点却并没有因此而融合。

    这两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21年前就因国企改革的方向引燃,其后又隔空就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政府该不该干预的问题几次交锋。

    2016年下半年,二人又为政府应不应该出台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什么再次争论激烈。黄益平后来建议,隔空写文章,不如索性坐下来面对面讨论。两人欣然同意,而且还很积极。可谓君子之争,和而不同。周其仁和姚洋又提议,既然面对面了,干脆进行公开辩论,后来的这次“世纪之辩”吸引了五、六十万观众直播围观,轰动了整个学术界。

    对于这一场经济学家的纷争,我们在采访中问管理学家陈春花如何看待。陈春花的回答确实不愧为企业家的知音。她说,这是经济学家的争论,对企业家而言,通常是是有产业政策我就去走产业政策,有市场经济我就去往市场经济靠,哪个有用就用哪个。

    今年3月,就在林张二人大辩论的同一个地方——万众楼二楼,周其仁在这里给2017emba班的同学上“成本的博弈”课,以大师级的深入浅出幽默阐述中国与成本博弈里的取胜之道。

    周其仁说:“过去40年的中国故事,正是大规模的降低体制成本,增加了中国在全球的比较优势,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成‘大象’,成本压力大升,不可能永远维持后发优势,改革需要再出发。”

    他在前面讲,胡大源、薛兆丰就在教室最后排旁听。北大的国发院课堂向来是最为开放的,一些bimba的往届校友也来听课。2007级emba校友、从事体育投资的武雪松在现场对《中外管理》感叹道,“他们能够保持一定距离,有技巧地进行批判的同时,又提供可行的方案。这些教授的家国情怀传递在宏观经济和商学院里的灵魂就是:大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是有着共同价值观;我们是一群价值观驱动的人,不是一群利益驱动的人。”

    院子即是教育

    陈春花来了朗润园以后,很赞同北大校长林建华“学者就是大学”、“校园也是教育”的观点。在这所院子里,商学院这个通常被最为功利的地方,和经济学家经世济民情怀的结合,重新定义了商学的内涵。

    “在这个院子当中,无论你在商界怎样浮躁,怎样不同,但来到这个院子时你会发现你要沉静下来。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渺小,你把自己放在这个空间里,融化这个地方,才可以放下来,听进去。”陈春花对《中外管理》说。

    不同于很多商学院以“与谁同班为荣”,朗润园以“与谁为师为荣”。“院子”、“大师”,是这家商学院的独特标签。

    至今,这家商学院的老师不过50人,每年的emba班学生规模不超过100人,mba不超过200人。正如姚洋所说:“我们就是追求工匠精神,做‘小而美’”。

    贯穿这一理念,陈春花来了就提出建立“一对一”导师制,为所有mba班同学“一对一”配备校外导师。陈春花以为这至少要过一两年才能实现,结果因着院子的情怀、能力,提前一年就实现了。这些导师50%来源于往届校友,50%来源于校外,但全部是企业实战者,学生的反馈非常好。

    陈春花相信,“这种陪伴是商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上商学院的人是因为出现困惑,希望通过读商学院重新定位,解除困惑。也就是陈春花反复说的“回来反思”,想清楚了再去做人生选择。

    陈春花上课
    陈春花教授的“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课程

    她强调bimba的作用不是培养企业家,甚至不是培养企业家精神,而是“唤醒”,是“反思”和“激发”,“商学院的教育有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一部分是塑造你对管理和经济的基本素养;另一部分是我们去唤醒你对于你自己内在潜能的理解,唤醒你内在的企业家精神。我们并不是培养你,你内在一定是有这些,只是一直没被唤醒。”

    她期望“就像现在这样在这里安静地做,让学生体现出安静的气质,找到‘大我’和‘小我’的平衡,真正地推动进步。”

    20多年间,走进这里的国际顶尖学者、政客从未间断,院子里问及庙堂的乌托邦气质也让这些面向未来的学子耳濡目染,在这里被“唤醒”、“激发”,在这里“反思”。他们回到社会上有所成后,很多人又回到朗润园反哺这所院子,将企业实践的精华带回课堂。

    更多的bimba学员在这里走向创业。陈春花相信这既是大环境所趋,也是组织巨变的结果,“绩效不再从内部的角色固化和分工而来,刚性的组织结构彻底改变。现在老板或经理人的角色之分越来越淡,商学院的重心变为怎样培养具有面向未来的能力,培养未来最有行动能力的人。”

    20年来,这里培养出了3000名mba、2000多名emba毕业生,众多在这里被唤醒企业家精神的人将经济与管理、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归属于此的使命情怀走向行动。

    为此bimba一直自居“智库中的商学院”,这是张黎最先提出的宣传语,陈春花来了以后又加入“中西合璧,知行合一”。 与北大、国发院精神一脉相承,她最喜欢“知行合一”,她个人多年做企业的实践也生动诠释了这四个字。

    “我们要承认的是,过去40年的的确确是国家帮助了中国企业家,没有政策一定没有中国的企业家”,陈春花说。

    本文来源:《中外管理》


    分享到:
    网站地图